close
99年9月17日海小音樂欣賞課   

鱒魚五重奏
第四樂章





在22歲那年,舒伯特前往奧地利山間旅行,
沿途所見盡是蒼翠清新自然美景:
魚兒、小溪、森林、晚霞,
這些純淨優美的畫面,
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於是底返家門後,
舒伯特便著手將兩年前完成的歌曲鱒魚
加以重新編寫為五個樂章的室內樂曲。
這是舒伯特最受歡迎的室內樂作品之一。
「鱒魚」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一般作品只有四個樂章,
而它卻多了一個。
此「五重奏」由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鋼琴組成,
是第一首用此種組合的重要作品。

強力的和弦和響亮的鋼琴聲,
是第一樂章(活潑的快板)的開始。
接著帶入節奏自由的旋律,以及鋼琴的跳動樂句。
幾個新旋律的意念彼此交替出現,
舒伯特用突然變調來表現流水淙淙的情境。

第二樂章是較柔和的(行板),
由兩部分組成,各有三段。
巧妙的變調和較活潑的第二部分,
勾勒出鱒魚的生境。

第三樂章(詼諧曲:急板)有力而輕快,
鋼琴穿越其他四種弦樂器,
活潑的速度一如舒伯特的巧思。
一段三重奏,小提琴與中提琴回應鋼的旋律,
然後弦樂加入合奏,以開頭樂段的再現部作結。

第四樂章的主題與變奏曲取自舒伯特1817年寫的歌曲《鱒魚》。
一開始用弦樂奏出主題,
再用鋼琴與弦樂以一些顫音輪番重複演奏。
隨後的變奏先由鋼琴滑奏,穿插較富變化的中段,
以及一段親切的大提琴來獨奏。
在此期間,主題一再重現。
內容描述成群的鱒魚在清澈的溪水中優游,
但快樂的魚兒不知道漁夫已經悄悄接近並迅速攪混潺潺溪水。
不久魚群便迷失在混濁的溪水裡,
一陣旋轉之後皆落入漁夫的網中。

我們可以從活潑跳躍的音符中,想像魚兒嬉游的模樣、流水潺潺的韻律,以及水面波瀾的變化。






弗朗茨·舒伯特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828年)

奧地利作曲家,

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


※生平

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里希田塔爾。

他父親是一個莫拉維亞農夫的兒子,

是一個教區學校的校長,同時也是一位業餘音樂家,

將自己的音樂知識都傳授給了兒子。



1808年8月,他考進了皇家神學寄宿學校,

並在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里唱歌。

舒伯特開始接觸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

正是大量不斷的接觸各種各樣的曲譜,

以及經常去歌劇院聽歌劇,

舒伯特開始為他的後來的音樂造詣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他的天賦引起了當時

頂級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注意,

薩列里決定教授他作曲和音樂理論。

在1813年底他離開了寄宿學校,

尤其是薩列里一直對他單獨教授作曲。

可以說薩列里是教他時間最長也是對他最有影響的老師。

因為薩列里是頭一個將Biedermeier(指1815-1848)

風格溶入維也納教堂音樂的作曲家,

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他老師的教堂音樂的特點。



同一時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斷擴大。

Mayrhofer介紹他認識Johann Michael Vogl,

著名的男中音,他為給舒伯特擴大影響

經常在維也納的沙龍演唱他譜的歌曲:

Anselm Hüttenbrenner和他的兄弟Joseph是舒伯特的忠實歌迷。

出色的鋼琴家Joseph von Gahy經常演奏他的奏鳴曲和幻想曲。

音樂世家Sonnleithner一家,因為大兒子與舒伯特在皇家學院是同學,

讓舒伯特自由出入, 而且為他舉辦音樂聚會,

這種聚會很快被稱為「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



1820年標志著舒伯特風格走向成熟。

而且對於他作曲生涯更有意義的是在

那一年他的兩部歌劇

在Kärntnerthor theatre上演:

「孿生兄弟」(Die Zwillingsbrüder」)(D.647)和

「神奇的豎琴」(Die Zauberharfe) (D.644)。 

儘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於

由Gundelhof的業餘歌唱團演唱,

這個歌唱團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無奈的是出版商都對他絲毫不感興趣。

事業上的挫折驅使舒伯特走近青樓女子,

他希望這些思想簡單的女子們可以使他壓抑的心情得以解脫。

不幸的是舒伯特1823年1月被感染梅毒,這在當時是不治之症。



1823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個為Wilhelm Müller的

詩歌創作的歌曲集「快樂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 

這部作品以及後來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 

被廣泛地認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巔峰之作。



1825年,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斷被出版,

經濟上的壓力有所緩和。

舒伯特當年夏天在上奧地利度過愉快的假期,

被當地人狂熱追捧。

正是在這次旅行中舒伯特創作了歌曲集

"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

其中包含了著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 D.839, 

也就是當代人們熟悉的「Ave Maria」。



從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過一次格拉茨,

一直呆在維也納。

回憶這三年的時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鮮有故事發生。

1826年他把一部交響曲獻給音樂家之友協會而拿到了報酬。

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

好評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傳。

「死亡與少女」 (D.810)寫於1825-1826冬天,

並於1826年1月25日首演。

這年晚些時候「Rondeau brilliant」問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 

以及兩首鋼琴三重奏(B flat, D.898; and E flat, D.929)。



在他的創作旺盛時期,他的健康惡化。

1828年11月19日死於維也納,哥哥費迪南德的公寓里,

卒年31歲。

根據他的要求,死後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貝多芬的墓邊。 

1888年,舒伯特以及貝多芬的墳墓被遷到了維也納中央公墓,

與小約翰·施特勞斯以及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墓為鄰。

1872年,弗蘭克 舒伯特的紀念碑在維也納的中央公園被建立起來。

((自 維基百科整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88%92%E4%BC%AF%E7%89%B9&variant=zh-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娟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