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貝多芬的c小調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別名《悲愴奏鳴曲》(Sonata Pathétique)。

 編號 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 作者 貝多芬
 創作時間 1798-1799 
調性 c小調
 流派 古典主義 

《悲愴奏鳴曲》創作於1799年,是貝多芬贈給卡爾·馮·李希諾夫斯基親王。
作者最初命名為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
。該作品分三個樂章,
第一、三樂章為C小調。
第二樂章為降A大調。 

《悲愴奏鳴曲》是貝多芬最出色的鋼琴奏鳴曲之一。
據說貝多芬在創作完成該作品時,他的父母不幸去世。
有人認為該作品是貝多芬前半生的寫照。反映了作曲家內心孤獨但又不向命運低頭執著的性格。
但也有人將其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比較。認為這是對青春的詠嘆。
實際上,這首奏鳴曲被變奏後常常成為戀愛影視的背景音樂。
 該作品感染力巨大,膾炙人口。 [編輯] 樂章《悲愴奏鳴曲》共三個樂章。
 1.Grave;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庄板、活力的快板)
 2.Adagio cantabile(如歌的柔板) 
3.Rondo: allegro(迴旋曲,快板)

第一樂章。C小調,快板。
主要以奏鳴為主,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雄渾的重板和斷奏,給人以深邃、凝重,熱血沸騰的感覺。
第二部分則富於流動感。
該樂章已經做為鋼琴演奏考試(10級)的彈奏曲目,用於判斷演奏者對樂曲和創作者本身的理解。

第二樂章。降A大調。如詩的慢板。採用了三段體曲式。用柔和的旋律驅散了第一樂章深邃感。
該章節被改編成多種變奏版本。成為輕音樂中名篇,常被其它藝術引用,象徵純潔或愛情。
且該樂章對流行樂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三樂章。C小調,迴旋曲式,快板。
親切和活潑給人一種青春不安與自信。
也有人認為曲中有濃郁的思鄉情緒。
但以作品的標題來看,很像要表示一種不可阻止的生命活力。
該樂章有許多結尾都有貝多芬式的特徵。
表達了作曲家那種自信張揚性格。
許多專業人士對該樂章的評價最高。也有許多被改編的版本。
甚至改成拉丁舞舞曲。該樂章已經做為鋼琴演奏考試(8級)的彈奏曲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娟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