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878_10151152779401428_1424114159_n  

在透過甄選入學管道錄取的大學新生人數,首次凌駕考試入學的年份,《Cheers》雜誌推出累積多年採訪的《大學甄選錄取指南》,集結眾多大學教授、高中輔導教師、上榜學長姊,甚至是順利陪伴孩子完成甄選的過來人家長珍貴經驗,可說是集菁華於大成。

隨著我們一年年深入高中與大學校園,報導甄選最新趨勢,編輯部的同事周遭也逐漸被捲入這一場「家長大作戰」:有人被急call為朋友小孩檢視審查資料,或被要求扮演模擬面試考官;有人是自家小孩面臨甄選和指考的選擇,和父母的意見或觀察時常相左,雙方都花了不少心力細細溝通。

在這些直接、間接的參與過程裡,我們和大多數的學生、老師、家長一樣,產生了疑問:

甄選,到底能帶給台灣教育什麼正面的轉變?

人才培育的定義正在改寫

在歷年採訪中,我們看到好多自在展現自信的孩子。

有人學科表現「普通」,但對於興趣和目標科系都下了苦工鑽研,甚至找不少「前輩」詢問未來就業出路的挑戰。

有人從未花大錢學才藝,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間斷地練習、分享給周遭,自然而然培養出了能力、技術和態度。

有人參加比賽並非屢戰屢勝,卻從比賽過程中學習到與失敗、與他人價值觀的共處之道。

有人出身名校,成績表現樣樣優異,但最為口試教授欣賞的,是從競爭中培養出的好Eq

有人出身補助家庭,高中就在外打工,但從不放過學校提供的任何資源,總是主動爭取開拓眼界的機會……。

這個答案,看似簡單,卻需要很長的時間,由當事人親自去尋找出來,而非短期速成。

這個答案,《Cheers》其實很早便與之呼應。2012年,《Cheers》推出《探索與成長》特刊,是台灣第一本寫給青少年生涯探索的小百科。

我們當時即指出,人才培育的定義正在改變。

課業成績只是反映一個人當下的學習成果,決定未來競爭力的真正關鍵,在於熱情和態度;而後者,需藉由探索自我的過程,去發掘、去建立。高中職的生涯規劃課,便是很好的起點;甄選入學,無疑就是一次重要的「成果驗收」。

 

 

因此,對於學生、老師、家長而言,「搞懂甄選的遊戲規則」,以及「一起盡情探索興趣和目標」,便是我們的最佳建議。

與過往相較,現今的環境已經不斷釋出資源和機會,只要主動探尋、主動選擇,就能幫助孩子走上「做你所愛、愛你所做」的人生道路。

攜手經歷過甄選的準備,相信所有人對於孩子的現在和未來,都能有更深層、更寬廣的認識。《Cheers》也會一起陪伴各位,成為最盡責的啦啦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娟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