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401285_484774311567123_1353246392_n  

愛的處罰

處罰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給孩子不喜歡的東西,我們叫正處罰。

一種是拿掉孩子喜歡的東西,我們叫負處罰。

正處罰,譬如說,打、罵孩子,給他一支警告……等。

負處罰,譬如說,取消孩子看電視的權利,禁足,不能打電動……等。

從負處罰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處罰。

我們不可能在孩子提出要求,就滿足他,

那麼,我們不給孩子預期要或想要的東西,就是處罰。

孩子只要干擾到別人,別人就會責備他;

孩子只要錯過報名的時間,就無法參與活動。

這些,都是環境自然而然會有的處罰型式,沒有人可以躲得掉。

但是,處罰孩子,要先學會鼓勵或增強孩子。

處罰要以鼓勵為基礎,效果才會更明顯。

譬如,我們處罰孩子不專注的行為,但是同時鼓勵孩子專注的行為。

像是,孩子雖然在聯絡簿上被老師寫到上課不專心,

可是,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鼓勵孩子,

譬如,整體來說,可能頻率變少了;或者,孩子雖然這次考試粗心,

是,他這次都記得訂正錯誤。處罰加肯定,雙管齊下,效果加倍。

如果我們跟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那麼,處罰會更有效果。

也就是,孩子做錯事,就會害怕失去大人的肯定。

所以,不但會得到犯錯該有的處罰,同時也會失去大人的肯定,這是雙重處罰。

譬如,孩子在學校做錯事,可能已經被同學、老師或自己責備過,甚至處罰過,

在回到家之前,更是會擔心自己該怎麼跟父母交代,

跟父母關係越好,就會越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親愛的老師、家長,我們要了解所謂「處罰」的本質,有時候鼓勵的效果有限,

特別是衝動控制的訓練

(簡單來說,通常就是沒辦法忍耐,就沒辦法得分或得到好處的遊戲)。

學習以愛為基礎的處罰,才能更有效率地幫孩子建立好行為。

 

..................................................................................................................................

BOX/洪老師談人際


以愛為基礎來處罰孩子,但他就是不領情怎麼辦?

不管孩子得到處罰或鼓勵,不管是環境或我們給予的,

最終是希望,孩子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適應這個社會。

也就是,孩子表現什麼行為,對他自己最好。

簡言之,孩子之所以跟我們的期待有落差,

要不然就是我們與孩子在「對他好」的認知上不同,

或者,只是孩子的自我控制差,他也知道怎麼樣比較好,但是做不到。

人與人之間,在期待上有落差,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

孩子如果都能做到我們的要求,那就不是孩子了。

在提出要求前,請想一想,

「你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你自己,就處在孩子現在的狀況,能不能做到?」

對我來說,還蠻常碰到非常值得討論的要求。

譬如,「考試成績,只能進步不能退步」、「大人可以看電視,但小孩不可以看,

要把時間花在功課上」、「大人打小孩、講髒話,卻要求小孩不能打人、講髒話」、

「大人脾氣大,卻要求孩子不可以生氣」、

「平常沒時間陪孩子,卻要求孩子任何事都要找父母討論」……。

如果是孩子的自我控制較差,這比較簡單點,

就是要根據孩子目前控制力的基礎,再加上環境的提醒,以及一定要有的耐心。

可以跟孩子談,他需要怎麼樣的提醒與協助

「是不是在上學前要再提醒你一遍?」、「寫紙條在鉛筆盒裡面可以嗎?」

然後,跟孩子討論,「如果有這些提醒,你覺得你可以做到的嗎?」

有時候,請老師、同學幫忙提醒,也是一個方式。

記得,孩子如果做到了,請給予注意與稱讚。

在某些狀況下,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特別是情緒來的時候,就忘掉了所有人的提醒。

那麼,情緒管理對孩子就很重要。

可是,我們得要理解與相信,所有人,包括孩子,

都希望做對自己好的事,都願意付出努力,只是結果不盡如人意罷了!

 

.本篇之文取自《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一書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相關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娟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